「浪子回頭」鈴木啓明宣教士–2018.04.29


經文 路15:11-24

錄音

錄影

文字

記録:陳紫堃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浪子回頭的比喻,是聖經中非常出名的部分,相信是基督徒的我們一定都聽過這個故事。但只要我們是從心裡真正相信神的話,不管同一個內容聽了多少次,我們都能有新的得著。12節里說,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意思是「把你去世的時候我可以得到的遺產,請現在就分給我。」通常當父母還活著的時候可能會主動將財產分給兒女,但兒女主動要求,是對父母非常不尊敬的。且在以色列民族中,兒女照顧年老的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位小兒子拿了錢就離去,揮霍浪費,最終淪落到去給人放豬。

由於浪子的比喻很好的詮釋”悔改”,在此跟大家分享有關悔改的定義。就像主耶穌傳道時不是先說“要相信”,而是先說“要認罪悔改”。若沒有經歷認罪悔改而只是相信的話,信仰就可能不穩定。新約聖經中「悔改」這個詞的意思是改變自己的想法,做出與原本想法相反的決定。舊約里的是指「改變方向」。因此新舊約綜合起來,悔改的意思是:首先自己決定改變,接著將原本的想法改變為相反的想法。很多人對於悔改的理解都是偏向於感情方面,比如懺悔,後悔的感覺,或者是流淚的後悔的情感。但聖經里的悔改是:不管感情上後悔與否,都做出改變的決定。但人經常是,只有後悔卻沒有改變。

而浪子的比喻,就是一個關於「悔」和「改」的內容。小兒子是先決定「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然後他真的這麼做了。而他的父親是「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此處的「動了慈心」,是指人看到覺得很可憐的人時,不僅思考自己可以為對方做些什麼,並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做,最終付諸於行動。雖然在當時的社會,大人很少做出“跑”這個的動作,但這位動了慈心的父親,看到了自己的小兒子,感到開心又覺得他很可憐,馬上做了三件事情:跑了過去,抱著兒子,並連連與他親嘴。儘管他的兒子還沒做出任何「悔改」的動作,但是父親卻單單看到了兒子就跑了過去。21~24節中,小兒子說了他在心裡「排練過」的話,但那句「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還未說出口時,他父親就無條件的重新接納了他的孩子,並要求僕人把一切上好的東西給兒子穿戴告訴他:你是我的兒子。我們是神的兒女,天父更是無時無刻看著我們的,他不會轉開不看我們。只要我們來到神的面前,神定會回應我們。
但我們有時會對“來到神的面前”和“來到教會”產生誤會。「來到神的面前」,不是單單來到這個建築,而是來到教會敬拜神,和大家一起仰望神。因此無論是在教會敬拜神,讀經或服事,我們都要做這樣的禱告:盼望我去教會,讀經時,都能夠更加地認識神。

我們再來看1-3節,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祂講道。 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之後耶穌用三個比喻解釋接待罪人並且與他們吃飯的原因。這些比喻都提到失去的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對主耶穌基督來說,祂不是看罪人為沒有價值的,罪人也是有價值的。人可能因為某個人很有錢,或者工作很好就覺得這個人有價值。但神不是這樣看人的,神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因此像浪子的比喻里,即使是對父親做出如此失禮的事情的兒子,父親也不會覺得他是沒有價值的。兒子是追求自由而離開了父親,我們或許為了享受世界上的快樂而遠離了神,但是最終的我們也可能會如同這個小兒子一樣而到了靈里窮困潦倒的狀態。到了那個時候如果我們重新回到神的面前,無論我們如何狼狽,神都會如同那動了慈心的父親一樣跑來接納我們。

12節中,小兒子要求父親分給他他應得的家業,而父親把產業給了他。在希臘文中這裡的“產業”是指生命或與生命有重要關聯的意思。可以想像當他的小兒子離他而去,他必定是非常痛心。當我們遠離神,神也是會一樣痛心的。我們可以聯想心痛的神也在路上等待我們回來。因此其實我們反過來看,這樣為我們心痛的「父親」的時候,我們也應有這「慈心」,理解祂想要孩子回家的心情而跑回到祂的面前真正地悔改,神是不會拒絕我們的。我們要記住有神的地方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所以我要對沒有做過真正悔改的人以及曾經相信過神後又離開的人提出挑戰,我們不應該再讓神等待,我們也要如這個浪子一樣,今天就回到神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