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約的「俗語」看「靈命的建造」李秀全牧師 – 2017.02.19


經文∶彼後2:22,路4:23,約4:37  記録:陳紫堃

今天的詩歌說平安在我們心裡湧流。我就在想這首詩歌是給基督徒的還是慕道友的呢?世上苦難不   僅是非基督徒要面對的,也是基督徒要面對的。過去這幾年時間有兩句話給我很多幫助。第一句話是:我們常常面對神埋怨祂為什麼給我們生活的風浪有那麼大。第二句話是:我們不應該向神埋怨,我們應該轉過來向風浪宣告我們的上帝有多大。所以我們不要再向神埋怨,當我們常常操練,想到這兩句話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向著困難宣告我們的神的偉大,當我們再唱《你真偉大》的時候,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今天的經文提到了三句俗語。許多人在讀經時或許會忽略這三句俗語。中國的文化中也有很多俗語成語,比如「忘恩負義」,這四個字裡有兩個字與基督教的內容也有很多關聯,一個「恩」一個「義」。在過去二十多年跨文化宣教的經驗中,我常常感到對一句話有深刻體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給我的事工有很多的啓示和影響。

第一個字「炊」。一個教會要做好宣教,不能少的就是這個「炊」。「炊」就好像是教會面對世人所作出的工作。比「炊」更加重要的,是其中的「米」。這「米」是什麼呢,就是眾聖徒的禱告。如果沒有禱告的支持,我們將無法有榮神益人的產品,我們就無法進行這屬靈的爭戰;同時,這「米」也是金錢,是奉獻,沒有這些的支持,事工也難以進行。比「米」更重要的,是「巧婦」。做工的人比工還要重要,在教會裡人永遠比事工更重要,人要有屬靈的建造才能成為「巧婦」。而今天的經文裡,就提示了我們關於「巧婦」的屬靈建造。我們來看今天聖經章節里的俗語。

第一句: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它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里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適。(彼得後書2:22)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有所指的,是指著一批人而說的。那麼這裡的「他們」指的是誰?我們不能忽略經文的上下文,要結合前後的內容來看這段經文的意思。在第二章的第一節中,彼得提到了假先知、假師傅以及他們在會中所帶來的後果(彼得後書2:1-2)。這裡討論了真假的「假」。「真」字在正本聖經中非常重要,在很多地方提到了真理的「真」,也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特別意義的「真」,如「真葡萄樹」。在這裡彼得特別提醒我們的是真假的事情。為什麼在彼得前書之後還有彼得後書呢?彼得前書寫在基督徒開始遭受來自羅馬帝國的逼迫的時候,到了彼得前書的後面部分,彼得用了很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魔鬼,說「魔鬼好像吼叫的獅子」。吼叫的獅子固然可怕,但是安靜的獅子更加可怕。「吼叫的獅子」給人的是外面的壓力,但是外界的苦難讓許多基督徒都能夠越發剛強。所以在彼得前書闡述了怎樣對付來自外面的壓力,彼得後書則提醒我們來自教會內部的逼迫和陷害。這句俗語探討了我們關於生命不同的話題,提醒我們要重視生命的根基和建造,要謹慎提防魔鬼在教會內部的逼迫。同時,這句俗語雖然給了我們一面鏡子,但這不是為了讓我們去攻擊、批判和論斷別人的,而是要我們求主讓我們藉著他的話來建造自己的生命。

第二句: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裡’」;(路加福音 4:23)這是主耶穌在外面事奉之後回到家鄉時所說的。剛才提到的是生命,這裡所提到的是生活。生命相對是「內部的」,而生活是「外面的」。這句話是主耶穌看著他家鄉的人對他帶著懷疑的眼光時所說的話。這句話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主耶穌剛出來傳道時別人所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呢?是你住在哪裡。當主耶穌剛剛出現時,兩位跟著施洗約翰的門徒,決定跟從了主耶穌。此時他們跟著耶穌時,主耶穌回過頭來,先問他們:你們要什麼。這問題現在也時時刻刻問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為著什麼來到這裡敬拜神。此時那兩位門徒說:拉比,在哪裡住?(約翰福音 1:38)被問及住所,對我們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挑戰,但是主耶穌能夠回答。這句俗語展示給我們的是生活的見證,或許我們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我們要真的活出主的教導。

第三句: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 (約翰福音 4:37)
這一句俗語講的是我們事奉的態度。希伯來書告訴我們:神的話好像兩刃的利劍。神的話就是這麼奇妙,可以影響兩邊的人。詩篇里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在新約的馬太福音中提到了撒種的比喻,原來這撒種是屬靈的撒種,是佈道、傳福音。

當我們事奉有所果效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遭遇的試探就是驕傲;當我們事奉卻看不到果效的時候,我們又可能灰心。這一句俗語,就是提醒我們這樣的試探。當我們去撒種的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能夠成為收割的人。所以我們服事的時候,我們傳福音、發單張的時候,都是撒種的時候,或許我們不是那收割的人,但在服事中我們也要為世人流淚禱告;當我們看到那果效而歡呼的時候,也要想到有多少人已經為他們流淚撒種,持久禱告。這句俗語也提醒我們,有這人有那人,同在服事之中,我們也是彼此需要。

最後,我再送給大家兩句話作為我們生活的提醒:上帝給的我都要。上帝要的我都給。